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为便于直接领导黄埔军校,遂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又称南京本校。中央军校推进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是黄埔军校的继续和发展,为南京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支国防力量,客观上起到了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的作用。
从军事角度讲,中央军校给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军事教育理论和方法:由其引进并推广的西方现代军事教育及现代军事学术理论,局部改变了当时中国军事教育的落后状况,而其培养的大量黄埔军人一定程度地起到了巩固中国国防建设的作用。本文重点探究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本校和分校。
1927年至1937年,黄埔军校经由广州迁至武汉、南京。其间,从入学时间算起,举办了第6、7、8、9、10、11、12、13期,共8期;从毕业时间算起,举办了第5、6、7、8、9、10、11期,共7期。从1925年开始,黄埔军校陆续开办了一些分校,到1937年,共开办了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8所分校。
本校各期情况介绍
第5期。1926年3月以后陆续分批考取入校,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11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5科。年底炮、工、政治3科奉命随北伐军北上,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入伍生总队的男女学生合属武汉分校。1927年8月15日毕业。由于1927年曾形成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别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在武昌毕业者,由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在南京毕业者,由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参加南京典礼的毕业生是奉命自广州黄埔本校而来。据南京本校统计,本期毕业生为2418人。本期学生在广州入学时,原有3300余人,组成入伍生1团、2团。在军校举师北伐时期,由炮科和工科的学生组成炮兵团、工兵营和迫击炮营随军参加战斗,在湘、赣、鄂等省的战役中立下战功,政治科学生也沿途投入政治宣传和战斗。而留守后方的步科、经理科学生,则担任本校守卫、分防各地勤务、卫戍地方等任务。1927年4月后,国共两党公开分裂以及武汉与南京两地政府的对峙,不少在校的第5期学生遭受迫害而逃散,故入校学生与毕业学生人数对比相差达800余人。
第6期。本期学生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别,两者情况各有不同。
黄埔6期。先是李济深于1928年5月以中央政治会广州政治分会名义将本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在1926年10月正式入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4科,计入伍生达4400余人。其学生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第6期学生与第5期学生一样,亦因国共分裂与斗争以及地方势力的破坏,大多星散,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至1929年2月毕业者仅718人。为与南京本校6期1总队有别,该期称黄埔6期2总队。
南京6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78黄埔历史·黄埔研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6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6期学生。另有部分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14军、44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26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1、2、3、4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6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人数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6期1总队,与黄埔本校6期2总队共计毕业人数3970人,统称为本校6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7期。
和第6期学生一样,亦有黄埔本校与南京本校两地学生之分。
黄埔7期。1927年8月15日以原本校学生军和军士教导队学员资格,经考试入学,计1400人,称为预科生。1928年秋,第8路军干部学校学员也并入本校作入伍生入学,计800人。两类学员都于1928年12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4科,并续开外语班,按学生志愿与文化程度,分英、法、德、日4班授课。初期在沙河燕塘本校入伍生部开学,1929年4月才迁回黄埔本校上课。9月10日,蒋介石曾以国民政府名义命令将该校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再加上“黄埔”二字,称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8月举行毕业考试,9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经考试及格毕业生人数为666人,称7期第2总队。本期学生从1927年和1928年招收预科生和入伍生,至1930年9月毕业,正是军事当局酝酿规定本校学生修业时间为3年制之时。3年中,受政治风云多变和地方各派势力争斗的影响,师生中风潮迭起,也使学生星散不少。所以本期毕业人数比原来招收的预科生和入伍生的入学人数减少1400余人。在1930年9月毕业生分发各地部队之际,黄埔本校却接到蒋介石9月7日电令:“在第7期毕业后,埔校着即停办。”因此,在校教职员工有的归并南京本校,有的发饷两个月遣散。至10月24日,广州的黄埔本校完全结束办学。
南京7期。1928年初应召到杭州受训的黄埔学生中,本有在黄埔招收的入伍生和预科生两部分。除第6期入伍生先期到南京考试升学为第6期学生外,剩下的预科生就与杭州并来的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学生一起受训。1928年12月预科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转到南京入学为第7期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骑、工、辎4科。在学时期,曾于1929年10月奉命出发武汉组成学生混成团,分驻各地担任警卫,教育课目实际陷于停顿。11月返校补课,12月经考试合格后毕业。计毕业生852人,称南京7期1总队。毕业后,主要分发到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8期。
1930年5月在南京入校,成立入伍生团,计712人。编制与原黄埔时期入伍生团相同,而增设尉官班长,学生在学时间则延长为3年。其中规定学生在学期间,第一学年为入伍生教育,使之明了军队生活,熟谙军士以下勤务;第二、三学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之学术及指挥技能。并改革了传统的苏式和日式教育,采用德式教育;规定各学生必须认学英、德、日3种外国语的其中一种。新的招生规定,须持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得以保证。在此期间,另有1932年3月续办的武汉分校学生,并归本校。于是,原南京本校学生分步兵、骑辎兵、炮兵、工兵、通讯兵5科,1933年5月毕业,5月20日举行毕业礼,毕业生505人,称南京8期1总队,原武汉分校学生则迟至11月毕业,计毕业生1240人,称南京8期2总队。两队毕业生合计为1745人。另一说为1774人。这期学生在学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关头。国共两党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地方军阀之间的内战及日本帝国主义为大举侵华而发动东北“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等相继爆发,激发了师生们停止内战、抗日御侮的爱国热情。
第9期。
本期学生的来源,扩大到黑龙江和黄河流域,包括豫、鲁、陕、燕、辽等省。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对入伍生,继续实行严格的新兵教育、上等兵教育和下士教育。外语班除第8期原有的英、德、日文3种外,加开俄文班和法文班。1931年3月进校,1931年5月开学。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1队、步兵2队和步兵3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1934年4月修业期满,5月8日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654人。本期学生毕业后,除留校一部分外,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和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从此,本校毕业生就遍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地的部队中。
第10期。
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录取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111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10期1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10期2总队。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中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一二?九”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第11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计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1团,称11期1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11期2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1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发各部队实习3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0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这期学生在学及毕业期间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1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随即分发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2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随即奔赴抗日前线。
第12期。
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0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1936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4连、炮兵1连、工兵1连和通讯兵1排。1938年1月28日升学,是为第12期学生总队,计740人。随之毕业于武昌。时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继之上海80黄埔历史·黄埔研究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转移他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下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3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速举行毕业礼,并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第13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0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第13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6队,骑兵1队,炮兵2队,工兵2队和交通兵1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后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4000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伤病死亡者亦达60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3年而缩短为2年,学生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各分校情况介绍
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澳门新濠天地国际|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1926—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截至1935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共8个分校。
抗战前的8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存在,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现将全面抗战爆发前,黄埔军校分校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1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2期学生入校。12月底,学生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于1926年10月,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12月,接收广州黄埔第5期政治科学员入校,与在本地招收学员合并训练。武汉分校学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大队、第5期炮兵工兵大队1200多人;二是新招来的第6期政治讲习班1200余人,其中有首批女生队;三是学兵团1300多人。中国共产党各地党组织奉命输送了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武汉分校学习。武汉分校的共产党组织先后由恽代英、陈毅负责。女生队是武汉分校的亮点。恽代英指出:“军校成立女生队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创举。”武汉分校开始定期出版《革命生活》月刊,由共产党员袁澈、陆更夫等负责编辑。《革命生活》为四开小报,文章短小精悍,内容富有战斗性,形式活泼,有论文,也有诗歌,深受学生的欢迎。1927年7月,分校结束。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招收第7、第8两期学员。其中第7期于1930年7月毕业。1932年3月,武汉分校并入南京本校,第8期学生并入南京本校学习。1936年1月武汉分校复组。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2023年第4期81历史·黄埔研究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未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1927年2月成立,校址为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192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长沙分校,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随后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1927年,由于黄埔本校招生人数增多,校舍不够用,第7期入伍生转到广州燕塘训练,这是广州分校校址的开端。1931年,此处开办广东军事政治学校。1936年秋,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
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肖樾。第1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科。
黄埔军校南昌分校,1928年10月成立,校长刘体乾,教育主任邹兆衡。南昌分校学生系由第5路军所属各师、旅、团中考选,共计700余人。1929年6月25日,南昌分校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派代表监试及训话。南昌分校毕业学生分发到第7师、第12师及江西省政府所管辖的各部队见习。1929年学生毕业后,南昌分校随即停办。
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35年10月成立,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往成都,成都分校并入成都本校。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埔军校各分校进行了调整,共设9个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迁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武当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注:第三分校原位于成都,1938年本校迁入成都,成都分校并入成都总校,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第七分校原址天水,后迁于西安。)(作者单位:李立,北京联合大学;李钧善,北京化工大学)